Category: 行攝天下

觀日食記

今日下午恰逢北美華人健康、加中經貿文化交流協會聯合在Royal Stouffville Golf Course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2024周建成•TQC建築杯北美華人健康基金會慈善高爾夫球賽」將於9月28日舉行。主辦方特意加快新聞會進程,好讓與會者能看到日食,還送給每位與會者一付觀日食保護眼鏡。會議結束走出會議室,剛巧趕上奇景! (曾诚拍摄) 天公不作美!烏雲密布,好不容易羞羞答答地鑽出雲層,給了個下弦。恰好一架飛機飛過,給拍攝添了小小的趣味!全食完全被烏雲籠罩!體驗了一把白天之夜晚。還好太陽再次給臉,給了上弦。之後便又躲進了烏雲!

14天阿拉斯加郵輪之旅散記(六)冰川灣國家公園

7月21日早7:45郵輪過冰川灣國家公園的Gloomy Knob。晨嵐慵懶地迷漫山半山腰間,海中不時游過超萌的阿拉斯加海獺。 8:30郵輪過Russell Island,9:30抵達馬傑瑞冰川(Margerie Glacier)。郵輪在此放慢速度,在最接近冰川處原地打轉,還稍停了十分鐘。馬傑瑞冰川是一條三萬四千米的潮汐冰川,始於海拔3,920米高的根山南坡,並沿著美加邊界向東南方流經谷地,之後轉向東北方流入其冰河末端塔爾灣。馬傑瑞冰河是冰河灣觀光最頻繁的冰河之一,該峽灣於1925年被設為國家紀念區;1980年成為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197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自然遺產;1986年被劃入生物圈保護區。20世紀以來,國家公園內的大多數冰河均處於融化及消退狀態,但馬傑瑞冰川的 冰川物質平衡於2005-2009年間維持不變,隨後直至2014年,冰河以每年0.4米的速度增長。 11:45郵輪過Jaw Point,12:15抵達蘭盧普冰川(Lamplugh Glacier)。冰川是為紀念1884年到此的英國地理學家蘭普盧而命名。蘭普盧冰川寬1.2公里、長26公里、其冰面高達50米。目前蘭普盧冰川正以每年30米的速度消退。

14天阿拉斯加郵輪之旅散記(五)淘金小鎮史凱威

7月20日,朝霞中郵輪駛嚮史凱威。上午七點扺達史凱威郵輪碼頭,不遠處傳來火車氣笛聲。 這個現今人口不到千人的的小城,當年卻是數以萬計懷揣夢想的淘金者來到這裏。1898年克朗代克淘金潮(Klondike Gold Rush)興起,這裏一下繁榮起來,阿拉斯加最大的城鎮,人口達到2萬。時過境遷,如今這裏又成為每年吸引全球遊客十萬記的旅遊熱點。 昔日淘金者千辛萬苦,如今遊客談笑風生。 我們在郵輪上預訂了懷特山口與育空鐵路(White Pass and Yukon Route)觀光火車,中午12點開車。火車直接停到了我們郵輪的停靠碼頭旁。 當年淘金者前往道森市金礦道常從阿拉斯加史凱威或戴亞的港口上岸,翻山越嶺到達美加邊境的奇爾庫特山口或懷特山口,極為艱辛。按加拿大當局的規定淘金者必須帶足冬季裝備,一般來說是重達一噸的補給品。依靠馱馬與奇爾庫特山口上的人力運輸這些補給品,淘金者不得不多次往返。如無攜帶足夠的,便不准通過。 1897年,三個公司合作建造一條從史凱威到育空地區塞爾柯克堡,長達325英裏(523公裏)的鐵路,資金主要來自於Close Brothers商業銀行組織的英國投資者,工程很快開始。承包商Michael James Heney 決定採用3 英尺(914毫米)軌距,由於路線須炸開巖石,採用窄軌大大地減少了所需的費用,不過為了興建到懷特山口的路線,還是使用了450噸炸藥。採用窄軌也可以使路線採取較小的曲線半徑,如此路線便較容易隨地形蜿蜒,而不用鑿穿巖石。 施工於 1898年5月開始,但遭受到鎮上的黑幫頭目索比·史密斯 (Soapy Smith) 的阻礙。後來索比·史密在朱諾碼頭的一次槍戰中被殺,黑幫瓦解,在史凱威市就沒什麽睏難了。 1898年7月21日,第一列特別列車將乘客運至距離史凱威4英裏(6.4公裏)之處。 1898年7月30日,這三個公司的特許權被在倫敦成立的新公司懷特山口和育空鐵路有限公司收購。次年2月中旬,工程已經抵達距離史凱威20英裏(32公裏)的懷特山口最高點,標高2885英尺(879.3公尺)。7月6日抵達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貝內特。 1899年夏天,從 卡克羅斯嚮北開工,目標是位於史凱威以北110英裏(177公裏)的白馬市。1990年7月29日最後一根道釘下。1900年8月1日開始營運。它取代了奇爾庫特山徑和其他路線,成為通往育空地區內陸的主要路線。不過這時淘金熱已過。 此鐵路的商業營運於1982年停止。1988年,以觀光鐵路的形式部分復駛。2018年7月White Pass and Yukon

14天阿拉斯加郵輪之旅散記(四)首府朱諾

7月19日早還是雨天,七點博物學家Kurt便與一眾遊客守在九層夾闆之避雨處,期待著能看到海上出沒的野生動物。但結果還是讓大家失望了,好在不少遊客早已預訂了朱諾的觀鯨之旅,定要不虛此行。 雖然鯨魚未現身,景色卻越來越美。進朱諾地區時,雨停了,一幅青綠山水長卷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最愛那山間懶懶的雲,完美詮釋了個“閑”字! 上午十點郵輪抵達朱諾,天又下起了大雨。碼頭邊上,以帝王蟹腳聞名的網紅店Tracy’s King Crab Shack已是大排長龍。 熱情、賣力的橫道線安全過馬路疏導員,此景在凱奇坎的郵輪碼頭的各街道亦必見。 朱諾時雨時晴。下午我們前往阿拉斯加州立博物館參觀。博物館以原住民阿拉斯加、俄羅斯阿拉斯加、美立堅阿拉斯加,以及阿拉斯加藝術等主題,展示了阿拉斯加的歴史文化。1867年3月30日,美國以700萬美元外加20萬美元手續費的價格從沙俄手中買下了近170萬平方公裏的阿拉斯加,平均每英畝土塊僅值兩美分。土地合約的生效日期就在1867年10月18日,這一天便成了“阿拉斯加紀念日”。阿拉斯加也是美國面積最大的州。首府朱諾人口僅3.3萬,而面積達8430平方公里,是美國面積第二大城市。 走街串巷,這裏最多的的是珠寶店。我們特地走訪了始建於1894年聖尼古拉斯俄羅斯東正教教堂。 郵輪駛離朱諾,夕陽西下,此時已是晚9:30了。 晚餐餐廳,點了以下三道:

14天阿拉斯加郵輪之旅散記(三)雨都凱奇坎

7月18日一早,荷美郵輪新阿姆斯特丹號此行的阿拉斯加的第一城——凱奇坎(Ketchikan)在雨霧中徐徐拉開了神秘的面紗。 這座位於阿拉斯加東南地區勒維拉格吉多島上的小城,一年竟有兩百二十多個雨天,是個名副其實的“雨都”!雲霧繚繞的青山,遊艇雲集的海灣,五色六顏的海濱街市,乘客早已躍躍欲試。 Ketchikan印第安語意為“展翅之鷹”。凱奇坎有著世界上最豐富的圖騰柱收藏,被譽為”圖騰柱之都”。 郵輪上是有不少的上岸旅遊項目,但價格不扉!下船後我們還是叫了輛出租車,前往圖騰柱公園。司機先是帶我們去了市中心的薩克斯曼圖騰公園(Saxman Totem Park),後又去城外的圖騰灣州立歴史公園(Totem Bight State Historical Park)。按計程計和我們參觀薩克斯曼圖騰公園的司機等候時間的跳錶,共計80美元車費。司機一路嚮我們介紹當地風物,還建議我們回程只需每人花兩塊搭乘巴士回市中心。 不同圖騰柱有著不同的意義,有的是家族身份的象徵,有的是講述家族故事,有的是對神靈的敬畏。坐落於海濱雨林中的圖騰灣州立歴史公園,建於1959年,總面積約13公頃,園內有14根圖騰柱和一座氏族屋,洋溢著濃濃的特林吉特和海達傳統印第安文化,1970年被列入了美國《國家史跡名錄》。 下午2:30郵輪啟航。3:00聽了郵輪主題班演講——Battle for Sitka with Wildlife Expert Kurt。隨後參加了歴史學教授、博物學家Kurt在九層夾板主持的Wildfire Spotting發現野生動物活動。 受雇於郵輪的博物學家Kurt先生嚮乘客介紹此處出沒的鯨魚等海洋動物。 晚餐餐廳,點了以下三道: 晚上在二、三楼的主舞台欣赏Major Fourth Sing!精彩的歌唱表演。 晝長夜短,夜深了,天空依然有光,在三層夾板上風光宜人!郵輪嚮阿拉斯加首府朱諾進發。

14天阿拉斯加郵輪之旅散記(二)嚮阿拉斯加全速進發

7月17日荷美郵輪新阿姆斯特丹號在海上全速航行了一晚,卻十分平穩。一覺醒來,玻璃窗上滿是雨珠。旭日努力掙紮著,拔雲穿霧,偶爾露一下臉。 三樓夾闆,繞船一圈,是一處既能躲雨又可散步的好地方,也有不少人在此晨跑,郵輪則倡議遊客每早七點在此一起Walk a Mile。郵輪行進在雲煙,慌若仙境中。有群山在郵輪的兩側時隱前後都時隱時現。郵輪也不時鳴笛,在我們的前後時時看到其它等量級的郵輪。晨光中時時變幻的美景,讓我的相機也沒閑著。 剩下的時間也在郵輪的四處轉轉。 郵輪安排了多個主題講座,有講明天停靠站阿拉斯加第一城凱奇坎(Ketchikan)旅遊重點的,另一個是講凱奇坎購物指南的,還有一個是關於阿拉斯加鯨魚的主題演講。只是我先顧著在夾闆上攝影了,沒聽上。 一位攝影愛好者問我有沒有拍到鯨魚,他說他昨傍晚時拍到了,還給我看了他的拍的,還是一條從水中躍起的鯨。我一直覺得觀鯨是坐小船才有機會,沒想到鯨魚能在巨大的郵輪旁出沒。而這整個早晨,我只看見小小的飛鳥,還有從海中直躍起來的魚。而就在中午我在夾闆上拍到了五條虎鯨。 【攝影詩畫】巫山一段雲 • 嚮神秘的阿拉斯加進發(步毛文錫韻) 7月17日郵輪全速奔嚮神秘的阿拉斯加。雨霽的大海,氣象萬仟,變幻莫測!攝於荷美郵輪新阿姆斯特丹號,併填詞一闋巫山一段雲: 雨霽茫茫海,晨曦靄靄天。碧波迷霧似相連。轉眼遠山前。 氣象於鷹瞬,神奇伴客船。魚飛鯨躍野鷗邊。慕道做遊仙。 晚餐餐廳,點了以下三道: 晚上在二、三樓的主舞臺欣賞Humanity的舞蹈錶演,非常精彩!

14天阿拉斯加郵輪之旅散記(一)溫哥華港

7月16日乘客們分別按約定時間,從上午十點至下午三點半分批登上荷美郵輪新阿姆斯特丹號。雖然同日在溫哥華郵輪碼頭加拿大廣場(Canada Place)同時有多條郵輪登船,但行李交付、出入海關及登船等井然有序,相當快捷。 因我要先把所租的車還到租車公司,所以比家人晚了約兩個小時才上船。上船後便直上九樓的郵輪自助餐廳用豐盛的午餐了。而同層的遊泳池已有不少泳者,上一層的戶外運動角更是藍球好手雲集了。 下午四點郵輪啟航。陽光燦爛,海風拂面,溫哥華港景色宜人。 北岸仟家萬戶掩映於青山間。南岸林立的高樓中最為引人註目的還是加拿大廣場大樓頂部、由玻璃纖維制成的五組白帆,作為溫哥華最主要的地標之一,大樓於1984年竣工,造價3億6仟5百萬加元,其設計則是出自加拿大建築師艾伯哈德·蒒德勒(Eberhard Zeidler)之手。 史丹利公園(Stanley Park),是另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公園面積有404.9公頃,有著以紅杉等針葉樹木為主的原始森林,估計有大概50萬棵樹,部分更有76米高或已生長了數百年。一條8.8公裏長的路徑環繞整個公園,供遊人緩步、騎腳踏車或玩滾軸溜冰,每年約250萬人次使用此路徑。公園更是一個每年吸引大概800萬人次遊覽的熱點。 郵輪由獅門大橋(Lions Gate Bridge)橋下而過。這座開通於1938年的懸索吊橋,橫越佈勒內灣的第一海峽,連接溫哥華市中心與北岸市鎮北溫市 、北溫區和西溫區。大橋名稱來自北岸山脈(North Shore Mountains)中的雙獅峰(The Lions)。 郵輪西行出港,再回望溫哥華,驚喜地看到一座雪山屹立於城市之後。那便是人稱“冰與火相戀”的貝克山(Mount Baker)。這座海拔3285米的高山,不僅常年積山,且區內分佈多條冰川,也是一座活火山,其山口Sherman Crater,最近的火山活動記錄在1975年。同船的來自西雅圖的遊客告訴我,他們常去貝克山旅行,常常因雲霧繚繞,難見山之全貌,今天終於從另一個方嚮看了個整體。頗有蘇東坡“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之感嘆。 8:15分我們按約到二、三類晚餐餐廳用餐。相比難以節制的自助餐,僅開胃菜、正主餐和甜點的三道正餐更為精致、美味。在晚餐廳用餐用最好提前電話或去餐廳預約,不然臨時去多半要排隊等候的。 飯畢,正趕上二樓B.B. King’s Blues Club的經典靈魂樂和搖滾樂現場演出,遊客隨著樂首的精彩演唱起舞狂歡至深夜。

西埃德蒙頓購物中心West Edmonton Mall

西埃德蒙頓購物中心(West Edmonton Mall),是北美洲最大和全世界第五大的購物中心。商場於1981年9月開幕,當時是世上最大的購物中心。1988年由洪金寶、張曼玉主演的香港電影《過埠新娘》最後追逐打鬥場面在此取景。凈面積達570,000平方米,耗資12億加元興建。商場設有室內主題樂園、造浪水上樂園和溜冰場等玩樂設施,以及超過800間商戶和超過2萬個泊車位,共雇用逾2萬3仟名員工。商場每年的人流約有2820萬人次,旺季每天人流約有15萬人次。商場現時的估值約10億加元。

美國風洞國家公園記遊

今年五月從美國總統之城拉皮德市出發,前往風洞一遊。這個位於美國南達科他州的國家公園,於1903年由西奧多·羅斯福簽署總統令成立,是第七個美國國家公園,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為保護洞穴而成立的國家公園。 這個嚮來被印地安人視為聖地的巨大地下洞穴,總長219.76公裏。其中目前已知第五長的洞窟,因氣流在此出沒,因而得名為“風洞”。公園導遊介紹,風洞會呼吸。1881年的一天,Tom和Bingham兄弟倆路過此處,忽聞哨聲響起,尋聲覓蹤,原來哨聲來自一個25厘米x36厘米的洞口,低頭往洞裏看,他們的帽子被從洞中刮出的風吹到地上。兄弟倆第二次帶朋友一起來時,用帽子一試,這次帽子被吸進洞裏。其實,風洞地處一個氣壓多變且快變之地,當洞穴外部的氣壓高於洞穴內部的氣壓時,空氣便自然流嚮洞穴。當洞內的氣壓高於洞外的氣壓時,空氣自然從洞中流出。 風洞洞壁有著眾多蜂窩狀的方解石,據說全球近95%的蜂窩狀結構石壁都是在這個洞中發現的。風洞比較幹燥,沒有太多的鐘乳石,但有著美麗的礦石晶體。與到過的其他洞穴景觀的天壤之別在於風洞多以簡單、微弱的白光照景。遊客被分十人一隊,分時段遂隊進洞,人到燈亮。沒有仟篇一律的五光十色華麗燈光,沒有大同小異或鬼或仙的牽強附會,展示的是盡可能的自然。正當大家饒有興趣地欣賞著導遊載歌載舞的講解時,突然燈光全滅了,一分鐘真正的黑暗!原來這是導遊特意安排的一次特殊體驗。 風洞國家公園的地錶完好的一大片的大草原,是又一道精彩的風景線,這裏生活美洲野牛、叉角羚、麋鹿等野生動物。據說,此地野牛曾經“滅絕”過,現在的都是從黃石公園引進然後受保護而繁衍起來的。 風洞國家公國是環保景觀之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