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行攝天下

14天阿拉斯加郵輪之旅散記(四)首府朱諾

7月19日早還是雨天,七點博物學家Kurt便與一眾遊客守在九層夾闆之避雨處,期待著能看到海上出沒的野生動物。但結果還是讓大家失望了,好在不少遊客早已預訂了朱諾的觀鯨之旅,定要不虛此行。 雖然鯨魚未現身,景色卻越來越美。進朱諾地區時,雨停了,一幅青綠山水長卷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最愛那山間懶懶的雲,完美詮釋了個“閑”字! 上午十點郵輪抵達朱諾,天又下起了大雨。碼頭邊上,以帝王蟹腳聞名的網紅店Tracy’s King Crab Shack已是大排長龍。 熱情、賣力的橫道線安全過馬路疏導員,此景在凱奇坎的郵輪碼頭的各街道亦必見。 朱諾時雨時晴。下午我們前往阿拉斯加州立博物館參觀。博物館以原住民阿拉斯加、俄羅斯阿拉斯加、美立堅阿拉斯加,以及阿拉斯加藝術等主題,展示了阿拉斯加的歴史文化。1867年3月30日,美國以700萬美元外加20萬美元手續費的價格從沙俄手中買下了近170萬平方公裏的阿拉斯加,平均每英畝土塊僅值兩美分。土地合約的生效日期就在1867年10月18日,這一天便成了“阿拉斯加紀念日”。阿拉斯加也是美國面積最大的州。首府朱諾人口僅3.3萬,而面積達8430平方公里,是美國面積第二大城市。 走街串巷,這裏最多的的是珠寶店。我們特地走訪了始建於1894年聖尼古拉斯俄羅斯東正教教堂。 郵輪駛離朱諾,夕陽西下,此時已是晚9:30了。 晚餐餐廳,點了以下三道:

14天阿拉斯加郵輪之旅散記(三)雨都凱奇坎

7月18日一早,荷美郵輪新阿姆斯特丹號此行的阿拉斯加的第一城——凱奇坎(Ketchikan)在雨霧中徐徐拉開了神秘的面紗。 這座位於阿拉斯加東南地區勒維拉格吉多島上的小城,一年竟有兩百二十多個雨天,是個名副其實的“雨都”!雲霧繚繞的青山,遊艇雲集的海灣,五色六顏的海濱街市,乘客早已躍躍欲試。 Ketchikan印第安語意為“展翅之鷹”。凱奇坎有著世界上最豐富的圖騰柱收藏,被譽為”圖騰柱之都”。 郵輪上是有不少的上岸旅遊項目,但價格不扉!下船後我們還是叫了輛出租車,前往圖騰柱公園。司機先是帶我們去了市中心的薩克斯曼圖騰公園(Saxman Totem Park),後又去城外的圖騰灣州立歴史公園(Totem Bight State Historical Park)。按計程計和我們參觀薩克斯曼圖騰公園的司機等候時間的跳錶,共計80美元車費。司機一路嚮我們介紹當地風物,還建議我們回程只需每人花兩塊搭乘巴士回市中心。 不同圖騰柱有著不同的意義,有的是家族身份的象徵,有的是講述家族故事,有的是對神靈的敬畏。坐落於海濱雨林中的圖騰灣州立歴史公園,建於1959年,總面積約13公頃,園內有14根圖騰柱和一座氏族屋,洋溢著濃濃的特林吉特和海達傳統印第安文化,1970年被列入了美國《國家史跡名錄》。 下午2:30郵輪啟航。3:00聽了郵輪主題班演講——Battle for Sitka with Wildlife Expert Kurt。隨後參加了歴史學教授、博物學家Kurt在九層夾板主持的Wildfire Spotting發現野生動物活動。 受雇於郵輪的博物學家Kurt先生嚮乘客介紹此處出沒的鯨魚等海洋動物。 晚餐餐廳,點了以下三道: 晚上在二、三楼的主舞台欣赏Major Fourth Sing!精彩的歌唱表演。 晝長夜短,夜深了,天空依然有光,在三層夾板上風光宜人!郵輪嚮阿拉斯加首府朱諾進發。

14天阿拉斯加郵輪之旅散記(二)嚮阿拉斯加全速進發

7月17日荷美郵輪新阿姆斯特丹號在海上全速航行了一晚,卻十分平穩。一覺醒來,玻璃窗上滿是雨珠。旭日努力掙紮著,拔雲穿霧,偶爾露一下臉。 三樓夾闆,繞船一圈,是一處既能躲雨又可散步的好地方,也有不少人在此晨跑,郵輪則倡議遊客每早七點在此一起Walk a Mile。郵輪行進在雲煙,慌若仙境中。有群山在郵輪的兩側時隱前後都時隱時現。郵輪也不時鳴笛,在我們的前後時時看到其它等量級的郵輪。晨光中時時變幻的美景,讓我的相機也沒閑著。 剩下的時間也在郵輪的四處轉轉。 郵輪安排了多個主題講座,有講明天停靠站阿拉斯加第一城凱奇坎(Ketchikan)旅遊重點的,另一個是講凱奇坎購物指南的,還有一個是關於阿拉斯加鯨魚的主題演講。只是我先顧著在夾闆上攝影了,沒聽上。 一位攝影愛好者問我有沒有拍到鯨魚,他說他昨傍晚時拍到了,還給我看了他的拍的,還是一條從水中躍起的鯨。我一直覺得觀鯨是坐小船才有機會,沒想到鯨魚能在巨大的郵輪旁出沒。而這整個早晨,我只看見小小的飛鳥,還有從海中直躍起來的魚。而就在中午我在夾闆上拍到了五條虎鯨。 【攝影詩畫】巫山一段雲 • 嚮神秘的阿拉斯加進發(步毛文錫韻) 7月17日郵輪全速奔嚮神秘的阿拉斯加。雨霽的大海,氣象萬仟,變幻莫測!攝於荷美郵輪新阿姆斯特丹號,併填詞一闋巫山一段雲: 雨霽茫茫海,晨曦靄靄天。碧波迷霧似相連。轉眼遠山前。 氣象於鷹瞬,神奇伴客船。魚飛鯨躍野鷗邊。慕道做遊仙。 晚餐餐廳,點了以下三道: 晚上在二、三樓的主舞臺欣賞Humanity的舞蹈錶演,非常精彩!

14天阿拉斯加郵輪之旅散記(一)溫哥華港

7月16日乘客們分別按約定時間,從上午十點至下午三點半分批登上荷美郵輪新阿姆斯特丹號。雖然同日在溫哥華郵輪碼頭加拿大廣場(Canada Place)同時有多條郵輪登船,但行李交付、出入海關及登船等井然有序,相當快捷。 因我要先把所租的車還到租車公司,所以比家人晚了約兩個小時才上船。上船後便直上九樓的郵輪自助餐廳用豐盛的午餐了。而同層的遊泳池已有不少泳者,上一層的戶外運動角更是藍球好手雲集了。 下午四點郵輪啟航。陽光燦爛,海風拂面,溫哥華港景色宜人。 北岸仟家萬戶掩映於青山間。南岸林立的高樓中最為引人註目的還是加拿大廣場大樓頂部、由玻璃纖維制成的五組白帆,作為溫哥華最主要的地標之一,大樓於1984年竣工,造價3億6仟5百萬加元,其設計則是出自加拿大建築師艾伯哈德·蒒德勒(Eberhard Zeidler)之手。 史丹利公園(Stanley Park),是另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公園面積有404.9公頃,有著以紅杉等針葉樹木為主的原始森林,估計有大概50萬棵樹,部分更有76米高或已生長了數百年。一條8.8公裏長的路徑環繞整個公園,供遊人緩步、騎腳踏車或玩滾軸溜冰,每年約250萬人次使用此路徑。公園更是一個每年吸引大概800萬人次遊覽的熱點。 郵輪由獅門大橋(Lions Gate Bridge)橋下而過。這座開通於1938年的懸索吊橋,橫越佈勒內灣的第一海峽,連接溫哥華市中心與北岸市鎮北溫市 、北溫區和西溫區。大橋名稱來自北岸山脈(North Shore Mountains)中的雙獅峰(The Lions)。 郵輪西行出港,再回望溫哥華,驚喜地看到一座雪山屹立於城市之後。那便是人稱“冰與火相戀”的貝克山(Mount Baker)。這座海拔3285米的高山,不僅常年積山,且區內分佈多條冰川,也是一座活火山,其山口Sherman Crater,最近的火山活動記錄在1975年。同船的來自西雅圖的遊客告訴我,他們常去貝克山旅行,常常因雲霧繚繞,難見山之全貌,今天終於從另一個方嚮看了個整體。頗有蘇東坡“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之感嘆。 8:15分我們按約到二、三類晚餐餐廳用餐。相比難以節制的自助餐,僅開胃菜、正主餐和甜點的三道正餐更為精致、美味。在晚餐廳用餐用最好提前電話或去餐廳預約,不然臨時去多半要排隊等候的。 飯畢,正趕上二樓B.B. King’s Blues Club的經典靈魂樂和搖滾樂現場演出,遊客隨著樂首的精彩演唱起舞狂歡至深夜。

西埃德蒙頓購物中心West Edmonton Mall

西埃德蒙頓購物中心(West Edmonton Mall),是北美洲最大和全世界第五大的購物中心。商場於1981年9月開幕,當時是世上最大的購物中心。1988年由洪金寶、張曼玉主演的香港電影《過埠新娘》最後追逐打鬥場面在此取景。凈面積達570,000平方米,耗資12億加元興建。商場設有室內主題樂園、造浪水上樂園和溜冰場等玩樂設施,以及超過800間商戶和超過2萬個泊車位,共雇用逾2萬3仟名員工。商場每年的人流約有2820萬人次,旺季每天人流約有15萬人次。商場現時的估值約10億加元。

美國風洞國家公園記遊

今年五月從美國總統之城拉皮德市出發,前往風洞一遊。這個位於美國南達科他州的國家公園,於1903年由西奧多·羅斯福簽署總統令成立,是第七個美國國家公園,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為保護洞穴而成立的國家公園。 這個嚮來被印地安人視為聖地的巨大地下洞穴,總長219.76公裏。其中目前已知第五長的洞窟,因氣流在此出沒,因而得名為“風洞”。公園導遊介紹,風洞會呼吸。1881年的一天,Tom和Bingham兄弟倆路過此處,忽聞哨聲響起,尋聲覓蹤,原來哨聲來自一個25厘米x36厘米的洞口,低頭往洞裏看,他們的帽子被從洞中刮出的風吹到地上。兄弟倆第二次帶朋友一起來時,用帽子一試,這次帽子被吸進洞裏。其實,風洞地處一個氣壓多變且快變之地,當洞穴外部的氣壓高於洞穴內部的氣壓時,空氣便自然流嚮洞穴。當洞內的氣壓高於洞外的氣壓時,空氣自然從洞中流出。 風洞洞壁有著眾多蜂窩狀的方解石,據說全球近95%的蜂窩狀結構石壁都是在這個洞中發現的。風洞比較幹燥,沒有太多的鐘乳石,但有著美麗的礦石晶體。與到過的其他洞穴景觀的天壤之別在於風洞多以簡單、微弱的白光照景。遊客被分十人一隊,分時段遂隊進洞,人到燈亮。沒有仟篇一律的五光十色華麗燈光,沒有大同小異或鬼或仙的牽強附會,展示的是盡可能的自然。正當大家饒有興趣地欣賞著導遊載歌載舞的講解時,突然燈光全滅了,一分鐘真正的黑暗!原來這是導遊特意安排的一次特殊體驗。 風洞國家公園的地錶完好的一大片的大草原,是又一道精彩的風景線,這裏生活美洲野牛、叉角羚、麋鹿等野生動物。據說,此地野牛曾經“滅絕”過,現在的都是從黃石公園引進然後受保護而繁衍起來的。 風洞國家公國是環保景觀之典範!

拉什莫爾山國家紀念公園和拉皮德城

拉什莫爾山國家紀念公園,人稱總統雕像山,位於美國南達科他州。公園佔地面積5.17平方公裏,最高處海拔為1745米。公園每年吸引約兩百萬遊客。 1885年,紐約律師查爾斯·E·拉什莫爾將其所擁有的礦山以其姓氏命名為“拉什莫爾山”。1923年,歴史學家多恩·羅賓遜提出在拉什莫爾山雕刻總統群像,以為該州吸引更多遊客。 1924年,他說服了雕刻家格曾·博格勒姆前往佈拉克山地區勘察。博格勒姆在看到拉什莫爾山時說:“美利堅將在這條天際線上延伸。”在國會和時任總統卡爾文·柯立芝的持久爭論後,1925年建造計劃獲得了國會的批准。柯立芝總統強調,除了華盛頓之外,雕刻的其他三位必須兩位共和黨人、一位民主黨人。從1927年10月4日到1941年10月31日,格曾·博格勒姆和約四百名工人花了整整14年時間,雕刻出了高達約18米的四位美國總統巨像,分別是華盛頓、傑斐遜、林肯和老羅斯福。1934年7月4日,華盛頓的面部雕刻率先完成。兩年後,傑斐遜的頭像也完成了。1937年9月17日林肯的頭像竣工。1939年,羅斯福的頭像宣告完工。1941年3月,博格勒姆因血栓去世。他的兒子林肯·博格勒姆接替了他的工作。按原計劃,四位總統的雕像應均為半身像,即雕刻要包括腰部以上所有部分。由於受到資金問題的睏擾被迫停止,華盛頓的雕像是一座胸像,其他三位只是頭像。整個工程共耗資989,992.32美元。值得稱道的是,這樣一個浩大的工程在其施工過程中沒有任何工人死亡。 四位總統的頭像,左起第一位是喬治•華盛頓,第二位是湯瑪斯•傑佛遜;右起第一位是亞伯拉罕•林肯,第二位是西奧多·羅斯福。喬治·華盛頓,奠定了美國最初的版圖,所以被稱為“美國國父”。托馬斯·傑斐遜是《獨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美國開國元勛之一。亞伯拉罕·林肯,廢除了農奴制,統一了美國南北。西奧多·羅斯福是美國歴史上最年輕的一位總統,因成功調停日俄戰爭,獲得1906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拉皮德城,1876年建鎮,1883年建市。因拉皮德河而得名。 拉皮德城市中心的街頭塑有43位美國前總統的等身銅像。

美西交響

極具震撼力的美國西部風光,引各路藝術家以不同的方式縱情謳歌。美國作曲家菲爾德·格羅菲(Ferde Grofe)的《大峽谷組曲》(Grand Canyon Suite)便是其中傑出代表。這是一部畫面感極強的音樂作品。作曲家揉進了不少爵士樂的手法,巧妙地豐富了管弦樂的表現力,使音樂更具「美國味」。 2016年的7月一年中最熱的日子,我們遊覽了美西多個代表景點,包括拉斯維加斯Red Rock Canyon、內華達州Valley of Fire State Park、胡佛水壩,猶他州Cedar Break National Monument、Red Canyon 、Bryce Canyon National Park、Zion National Park、Monument Valley,亞利桑那州Antelope Canyon、Horseshoe Bend、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等。整個行程仿佛是行進在《大峽谷組曲》的五大樂章中。 第一樂章 日出 日出,洋溢著明亮、優美的旋律⋯⋯